轻书律影

士饶(少年诸葛亮同人,史实向)

Published on
Author
鹡鸰于飞
Published on
  • MMAI分类可能有误

尝试去追索我心爱的丞相年少求学的好时光。

文题取自于丞相的一句话——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归故乡!

意思是说,中原这块土壤有这么多的士大夫,大家都荟聚于此,丈夫遨游志在四方,又何必眷恋故土一定要回到家乡去呢?

这是他对好友孟建说的,当时孟建想要北上回到家乡。他们同属于流亡北士,在荆州客居多年。丞相是志在天下的,而他心中选定的君主并非北方的曹操,所以他极力想劝孟建留下来。可惜孟建最后还是北还了。

本篇文章写的是从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去世之后、诸葛亮带着家人隐居隆中,一直到他出山之前,这近十年的时光。诸葛亮在这十年里求学、交友、游历,这才有了最后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不鸣则已,一鸣动九霄。

诸葛亮的青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同时围绕着他,我也想展现一下当时荆州之地英才荟萃的盛况,这里有形形色色不同的“士”,他们风采各异,命运迥然,曾同行而后终殊途。故而文题取为《士饶》。

当然啦,求学嘛,这过程是免不了磋磨受苦滴~【邪恶笑】

好啦,废话不多说了,我的题材比较冷门,估计看的人也不会多。但还是希望只要感兴趣愿意跟着我感受那个国士无双年代的朋友们,能够来和我好好交流,多多留言!O(∩_∩)O~

第一章 临丧

原本已是该热起来的季候,却因今夏的雨水份外之多,转而变得阴惨寒凉,闷沉沉叫人透不过气。

一座古朴简素的小宅院里,约莫七八个人挨挨蹭蹭挤在那件小小的主屋里,各自低着头咬着牙掩袖垂泪,间或向卧榻上的那人哀恸一瞥,却并不敢当真放开喉咙哭出声来。榻上之人面色青白,颧骨高耸,气息沉而不均,显见得是病入膏肓命在垂危;然一双眼费力地逡巡着,向榻侧斜签坐着的一十六七岁少年颤巍巍伸出手去,似是有要紧事放心不下。少年慌忙捧住病人的手,哽咽道:“叔父有何事相嘱?”

中年人的目光向外移去,慢慢落在人群最外围一个老人身上,喉咙里模糊不清地发出“徐”的音节。旁边一众年轻的男女纷纷侧避让出一条道,那老人连忙弓着背趋步上前,于榻前跪下哭道:“主人毋急,老儿明白,是主人前些时日叫老儿收好的那封书信,然否?”中年人用力一点头,老人立即施过礼转身疾走出屋,不多时便双手捧着一封以帛袋珍而重之封存好的信笺赶了回来,躬身递至榻前。

中年人不接,将目光挪到一旁的少年身上:“亮……”少年会意,起身接过信笺,向那老人微一还礼,“有劳徐伯了。”复又转回头将身压低,凑到中年人嘴边听他言语。

只听他叔父断断续续地交代:“亮儿……我……命在旦夕,所放心不下者……唯尔姊妹兄弟而已……今……你长兄事母在吴,长姊已归蒯府……余者……二姊弱女,均儿稚齿,家中……家中从此只能仗你独承千钧……而你、你……”

叔父一口气倒不上来,拼命咳喘,一时竟说不下去。少年早已泪流满面,握住叔父的手跪下来:“叔父安心,小子虽年幼无知,必不负先考与叔父之寄望,为诸葛家支应门庭,不堕祖上之名!”身后的家人也都齐刷刷随着他跪了下来。

这一家子正是琅琊诸葛氏。

他们祖上出过名臣——汉司隶校尉诸葛丰。这少年的父亲诸葛珪也曾出仕,任泰山郡丞,也算是书香门第。只是如今适逢乱世,诸葛珪又去世的早,兴平年间家乡徐州战乱纷杂、杀戮遍野,长子诸葛瑾业已成年,带着继母往江东避祸;而诸葛珪的胞弟诸葛玄则带着几个年幼的侄儿侄女南下。是时荆州牧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于是诸葛玄带着一家奔赴豫章赴任。谁想朱皓又领朝廷之命,且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压境而来,诸葛玄只得忍忿护着孩子们往荆州投奔刘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