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书律影

廷杖

Published on
Author
HLY1975
Published on
  • MFAI分类可能有误

翻一翻明代的宫廷史,总觉得那么阴森可怖,夺嫡争宠,鬼影幢幢;看一看明代的列祖列宗,大都是那么面目可憎,惨刻少恩,疑忌自用。太祖的**功臣,成祖的诛除异己,东厂西厂,锦衣缇骑,株连则称瓜蔓,罗织则如网密。迄止末叶,愈演愈烈,冤杀熊廷弼,活剐袁崇焕,自毁长城。读史至此,难怪有人要愤懑地说:明朝不亡,是无天理!

明廷的残酷刑罚,如剥皮揎草、油炸生剐,且不去说,只须看看被皇帝当成家常便饭一样对付朝臣的廷杖,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了。

廷杖的发明权虽然远可推至隋唐,但都没有像明朝一样,成为庙堂的一道特色菜,自是不足为论。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大杀建文诸臣,成百累千的罪囚,刽子手加班加点都砍不完,哪有闲功夫欣赏廷杖那种精细的玩艺儿?所以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从此之后,廷杖就成了明朝皇帝殿廷上不可缺少的点缀,直到其灭亡。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那气势,那场面,一定是蔚然大观,很让皇帝赏心悦目、神气十足的。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那么廷杖究竟是怎样一种刑罚呢?这里只讲一个崇祯皇帝的故事就够了。

崇祯十五年,即明亡的前二年,礼科给事中姜啤⑿腥怂拘芸元分别上疏论言官事及**首辅周延儒,触怒了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一怒,把姜、熊二人下到北镇抚司大狱里。

按照规矩,入狱先受刑一套。何谓一套?就是一拶敲五十,再一夹敲五十,杖二十。一套过去,人已半死。当时正值严冬,冰雪交集,寒风刺骨,姜、熊受刑之后,身婴三木(颈、手、足同时被枷的刑具),血流贯械,无铺无盖,无水无食。三日过后,再来一套,崇祯务必要他们招出背后指使者。姜破息将绝,唯用手指蘸着口中鲜血写了个“死”字,半句也不招认。崇祯皇帝大怒,指责锦衣卫用刑轻,敕令一拶一夹各敲八十,杖三十。狱官正要用刑,一道密旨又到了,上写道:“姜啤⑿芸元务必打死,只说病故。”

锦衣卫官骆养性不敢执行密旨,上疏奏道:“如果二人当死,陛下就该明正典刑,如若由臣秘密处死,天下后世将谓陛下为何?”他同时又把崇祯的密旨偷偷告诉了几位大臣。于是都御史刘宗周上殿力争,崇祯仰着脑袋只看大殿的房梁,听也不听。从早晨耗到中午,宗周也不肯退下。崇祯大怒,便把他削职为民,赶出朝廷。佥都御史金光宸奏保刘宗周,崇祯认为他们狼狈为奸,欺君罔上,也立刻夺职除籍。接着兵部侍郎、都给事中也上殿为姜、熊二人说情,崇祯总算给了个“面子”,收回密旨,姜、熊二人各廷杖一百。一般来说,杖至六十即有死者,崇祯还是非要追两个人的性命不可。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