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 Published on
- Published on
文案:
永嘉人事尽成空,逸少遗居蔓草中。
至今池水涵余墨,犹共诸泉色不同。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只跟一张字帖有关,当武力与艺术碰撞,它薄如人命,轻似飞烟。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让一个人承担整个民族的精神重量,只能是“力不次”。
然而,书家可以被奴役被杀戮,他们的精神血气熔铸在书法里,万古不灭。
楔子:羲之顿首
台湾演了一出京剧,叫《快雪时晴》,美其名曰新编,乾隆唱歌剧主角唱皮黄,两人还来了个和声……简直是折磨。编剧以王羲之的著名法帖《快雪时晴帖》为线索,让王羲之的好友张容(虚构人物)穿越千年,从东晋到现代,目睹了一场场丧乱流离,最后得出领悟,“是处青山可埋骨,虽为异客,异乡竟已成了今后的故乡。”他想说的话,让一个最后上场台湾老头说了:“哪儿疼我,哪儿就是我的家。”
理解、并且同情台湾人民的朴实愿望,幸福与安定是眼前最实惠的利益,归家的路早被六十年岁月冲刷得模糊了经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自己的感悟还非要拉上古人先贤垫背,非要曲解古人的文字,就让人不甚舒服。想起王安石争议最大的一句诗,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而人生的原则在哪里。
于是想反其意用之,也写一个《快雪时晴帖》的故事,与台海无关,我的原则是宁可去挖古人的坟,也不评论当今政治。
那出戏里说,“看千帆过尽,水月何曾有盈亏”,然而武力能填沧海为桑田,能扬尘沙蔽日月,武力不能征服的是文化。
希望有一日《快雪时晴帖》能回来。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该传承的,我们不忘记,该反抗的,我们不原谅。
按:《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二十八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这“天下第一法帖”就是一封书札,前后的“顿首”是魏晋时期书札的格式,信的内容是在大雪初晴时慰问好友山阴张侯,另外道歉,你让我办的事办成,无能为力)。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王羲之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冯源济父子所有,冯源济于清康熙十六年八月十八日壬戌进献康熙皇帝,入内府。乾隆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
1949年,***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Ps:今人的研究考据,说此《快雪时晴帖》为唐代摹本,但是此帖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流转千年,经无数名家收藏题跋,即使是摹本,依然价值连城。
1.快雪时晴
北方的雪总有劲且哀的味道,入冬一场大雪来的甚快,三日后已是上下皆白。涿州冯府的花园中人鸟声俱绝,白气弥漫,寒风摇曳挂满晶莹的树枝,洒落一阵阵玉屑般的雾凇。一排排朱门绣户紧紧关闭,独将这一幅玉树琼枝图还了天地。
快雪堂是冯府老爷冯铨的书房,因冯铨收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命名。西边的暖阁是府中几个公子读书之处,老爷说贵雅不贵丽,刻意让布置得寒简些。褐色的窗棂和流线圆润的黄花梨木桌椅,与地上的玄色青砖搭配起来,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却未尝失去富贵之本,看去很是舒服。
冯铨三个儿子,小儿子源沛刚刚七岁,虽然请了先生开蒙,还要奶娘婆子带着,自有老爷院儿里的小书房,并不在这里掺和。故而书房中原先只大公子源济和二公子源清相对两张书案,东边墙上悬着一帧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云山图”,西边墙上是赵孟頫摹的“兰亭序”,颇能代表他兄弟二人的志趣。东边画的下边摆着一张古琴,角落里的一只古青绿博山香炉正悄悄将蘅芜香氤氲满室。
源清临完一张字,抬起头来望着对面的妹妹源涓出神。她一身月白衫子,临案摊开书本,纤纤玉手捏着包了丝绒的柔毫,坐于绿窗翠箔之下,雪白细致的粉颈低垂。源清忽然觉得这便是一幅画图,班姬续史之容,谢庭咏雪之态,不过如此。听说京城里在闹剃发,不知何时会波及涿州?他们会让女子也胡服左衽么?源清想着,心里除烦乱外,有隐隐的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