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书律影

我与它的相会 #6 创作幕后-旗袍褶里的旧时光

Published on
Author
尼小诺Gaiki
Published on

《民国往事》这个系列算是我最早开坑的一个世界观了。最早的时候,算是我对鲁迅、老舍、冰心、余华老师文笔的一种模仿练习系列,文风和文字相对来说会比较的古朴和细腻,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也会比其他的系列要更多一点,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系列的更新一直比较慢。我对这个世界观系列的定位就如同我介绍中写的“风雨飘摇,红颜易陨”,民国时期算是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了,属于黎明前的一小段黑暗破晓。这个系列中的文会主要聚焦在民国时期的女生身上,sp的题材也会聚焦在MF或FF上面。其实从《晚归之罚》这篇,也就是第一篇记叙文体开始,我就有意开始往其中加入些历史的相关因素,为了避免有相关的政治因素,我大多数时候都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讲述一段故事。文中的周家兄妹算是我杜撰出的一个旁观者,其中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够看出来,他们能够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却对整个故事几乎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够发现,我在文中提到的陈先生其实就是陈独秀先生。我对陈独秀先生其实是认识最早的那一批了,大多数人对陈独秀先生的全部了解或许是那部《觉醒年代》。而我则要早上许多,陈独秀先生的墓地在我老家的一处深山里,我曾经就读的小学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挑选某一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去扫墓。那时,算是我第一次与他有过交际,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墓地是非常冷清的,周围的砖瓦也都因为疏于维护或是氧化发黑,或是爬满青苔。小学里的语文老师在扫墓之前也叫我们去搜索有关陈独秀先生的事迹,生平或是故事,也曾叫我们将整理来的文字写成笔记或是读后感。其实现在看来,当时的生活条件周围的同学或许都未有接触过计算机或是互联网。若不是家里有个爱折腾的老爹,我也许也是众多同学当中的一个。在我们那个时代,对共产党的最早印象要源于学校里的少先队,那时候大多数的孩子在接触之后所佩戴的是绿领巾,而一直到四年级之后,表现优异或是表现良好的小朋友才能够戴上红领巾——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是不是这样。在那个时候,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对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来说,那个时候全班有56名同学(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有56个名族 -_-)但每年能够戴上红领巾的孩子只有15个人,按照六年级毕业来算,其实还有小朋友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也没办法戴上红领巾。不过在扫墓之前,班主任给每一个小朋友都戴上红领巾了,扫墓之后也没有再收回过。从那以后我便有了一种观念,也许有些人并不在历史的主流叙事里面,就像是我们自己一样,是真实存在的。我开始在作品里加入更多的文学因素和历史的情节,让整篇文章看上去不像是那种小黄文性质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创作难度并不低,兼顾文学和历史的同时还要加上圈子的情节,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在墙内很好的发表。而多了很多文学性又让整篇文章在墙外显得很清水,从任何角度来说这都不算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和很好的世界观。约稿的这位小朋友昵称是一个表情符(0.0),小朋友对整篇文章由比较清晰的剧情描述,这里我放一下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