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blished on
- Published on
- Published on
看了公主写的长安古意,一时手痒也想写篇古代文。但是盛唐的题材都教公主写尽了,只好拿宋朝开刀。
本文主角是被大将军收养的前朝皇帝遗孤,但作者很可能写着写着就丢掉主角去写作者花痴的某个配角的故事了。总之,作者写这篇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零零散散地描绘一点那个可爱的时代里一些可爱的人与事。
楔子 覆巢完卵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五。
这一天的早朝和平日的早朝并没有什么不同。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被裹在厚重的朝服里,端端正正地坐在紫宸殿中高高的御座上,看着下面的大臣们一个个走上前来说着一些他听不懂的话。他也并没努力弄懂这些话的意思,因为身后珠帘内的符太后替他担负起了所有回答的义务。小皇帝只是耐心而无聊地坐在那里,维持着那个威严庄重的姿势,直到身旁的宦官向他暗示朝会已经结束,才暗暗松了口气。
小皇帝正要开口宣布退朝,忽然殿外远远地传来通报声:“客省使潘美觐见!”通报声由远及近,未等太后宣进,一个身披甲胄的中年人已经大步走上殿来。纠仪御史出列厉声喝道:“你是何人?为何不等宣召私自闯宫,佩带兵器上殿?”
那人也不理御史的质问,在殿中央站定,昂然道:“下官客省使潘美,奉殿前都点检之命前来通报:主少国疑,军心不稳,兼有外敌来犯,为国家计,众将士已于前日夜里拥戴赵点检为帝。点检现下正率大军回京,恐惊扰圣躬,特遣潘某先行报与太后、皇上得知。”
大殿上一片死寂,群臣个个呆立在原地。满殿里只有太后座前的珠帘微微晃动,玉珠相碰的声音在一片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小皇帝等了半日不见有人说话,终于忍不住扭过头去,悄悄地问帘后的小符太后:“娘娘,为什么大家忽然都不说话了?“
首先打破沉寂的是宰相范质,只见他忽然抓住了身旁宰相王溥的一只手,老泪纵横:“仓卒之间调兵遣将,竟未查赵匡胤的狼子野心,是吾辈的罪过啊!”
悲愤之下,范质不能自控,指甲深深陷入王溥之手,几乎要将王溥那保养得细嫩白皙的手抓出血来。王溥面露痛苦之色,噤不能言。
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站了出来:“事不宜迟,臣请领兵出城讨伐叛臣赵匡胤,请太后先诛反贼潘美以儆效尤!”回头对殿外侍卫高声道:“还不快先把这个反贼拿下!”
侍卫本只听命于皇帝和太后,但值此变故早已慌了神,听见韩通的厉声命令,就要上前将潘美锁拿。 潘美傲然屹立,毫无惧色。 却听见太后喝道“且慢!”
一只纤手将珠帘撩开,太后终于从帘后站了出来。小符太后是先帝符皇后的妹妹,当今皇帝的小姨,是年也只有二十余岁,何曾见过这等场面。年轻的太后苍白着脸,强作镇定道:“韩将军,赵匡胤此次北伐带走的是在京的全部精锐之师,我母子手中并无兵力可与之抗衡,如今大军已近城郊,召各地节度使进京勤王也赶不及了。事已至此,何必做无谓挣扎,白白牺牲人命。”
转头对潘美道:“潘将军,请你转告赵点检,如今四方不宁,必得真主抚驭。点检众望所归,我母子德虽不及尧舜,愿效尧舜故事,禅位于点检。唯请点检念在先帝份上,保全我母子性命。”
潘美躬身道:“太后放心,点检动身前已经与众将士约法三章,一不得惊动太后母子,二不得欺凌公卿大夫,三不得抢劫国库。点检军纪严明,众将不敢不谨遵军令。”
韩通眼见后周江山不保,悲呼一声,转身奔出殿外。即使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即使连太后也已经示弱投降,他韩通仍然要为后周尽最后的努力。
潘美目送着韩通离去,浓眉下一双虎目终于流露出隐隐的悲悯之色来。
呵呵,公主猜错了,主角不是柴宗训~~
叹气,俺啥时候才能改掉写文罗嗦的毛病,写了这么一大堆,主角还没出场呢⋯⋯
潘美出城向赵匡胤复命时,大军已至汴京城郊。赵匡胤远远看到潘美一人一骑飞驰而来,纵马迎了上去:“城中形势如何?”
“皆已布置妥当。太后在朝堂上表示愿意禅位。韩通执意出宫组织抵抗,但京中留下的都是殿前司亲信,他能指挥得动的不过是侍卫司的一二百亲兵,此时应该已经被王彦升截在路上了。石守信已率兵去点检府上保护点检的家小。封丘门的守将是我们的人,大军一至便会打开城门。”
赵匡胤脸上的凝重神情方稍稍舒展:“如此甚好,只希望入城时能够兵不血刃。”从马上伸过手来握一握潘美的肩膀:“辛苦仲询(潘美字仲询)了!” 潘美赶在大部队到达之前,从四十里外的陈桥驿疾驰而归,单枪匹马地进京向皇帝通报造反的消息,兼布置城内接应事宜,这差事需要尉迟敬德那样的能力和胆量,并且冒着比尉迟当年更大的风险。千言万语,都在这一声“辛苦”中。
潘美跳下马来,单膝跪地:“臣誓死效忠陛下。现今万事具备,请陛下入城吧!”
众将士皆下马拜倒在地,山呼:“陛下万岁! 请陛下入城!”
汴京城内,天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