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书律影

转载 故园旧事)中

Published on
Author
安浅陌
Published on

第三章、北上之路 念苏的少女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记忆中的这座城市,冬天没有雪却湿寒刺骨,夏天入梅后暑气蒸腾。梧桐树后的花园、石库门里的弄堂、苏州河边的滚地龙……富人与穷人各有各的活法,但她不知道自己属于这座城的哪一部分。 甲子兵灾后,家乡沦为一片废墟。她像小乞丐一样,一路逃到了城外寺庙里。庙里收留了这些难民。四处劫掠的兵虽然凶暴,暂时不敢骚扰到庙里,不久后,也都撤走了。 县城满目疮痍,家已然不在。幸而庙里师父都是本地人,辗转联系上了她在山东当兵的哥哥。 她哥哥自从军校毕业,被首长看中,已经做了副官。想起母亲生前疼爱这个小妹妹,一心想让她读书,自己又无法脱身照顾。于是想方设法凑了钱,把念苏送去上海入读玛丽女中。那是沪西最好的全日制女校,以培养淑女闻名。 念苏第一次来到传说中的大上海。 和家乡比起来,她觉得,自己蓦然被丢进了一个新世界。 对于念苏而言,那个毁于兵火的县城,永远存在在记忆里。老宅的闺房,清澈的江水。空气里永远是泥土、田野的气味。偏远县城,有着种种旧俗,也保留着人心的古旧。而所有认识的人与物事,就像凭空沉没在水底。有时她会没来由地想起秀龄姐姐,想起那年难忘的场景,不知她后来去了哪里。还有那个笞刑的刑台,先生家前厅墙上的乌木尺子,后堂的木头椅子……每次无由中蓦然想起,心里总是异样的感觉。 新学校里的一切,她并不习惯。初来乍到,她不知道该跟别人说什么话题,也不知道怎么接近同学们感兴趣的那些东西——电影明星、衣衫首饰、私下里津津乐道的八卦或海派文学。教会的嬷嬷会管教种种举手投足的规矩,虽没有体罚,却着实让她心里厌烦。敬拜的也不是私塾里的孔夫子,而是她当时一无所知的耶稣基督。 在人群里,在做礼拜时,她跟那些精致的同龄人一样,说着相同的祷告词。只是心里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不同于城里人的乡下人,也是个不同于本地人的异乡人。 不愿讨好,不愿融合,于是更多的时候选择沉默。 每当周末来临,本地的同学都有家人来接。她看着一家家笑逐颜开,心里却似乎空空荡荡,什么想法都没有。待在学校的日子久了,周末就辗转去虹口,去书店里蹭书看。 渐渐长大的她,对那些鸳鸯蝴蝶的文字却似乎不感兴趣。只喜欢一个以前没听过名字的作家,喜欢他黑暗而激荡的文字。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本小书,是去年新出的。念苏看了看价钱,总是不舍得买。老板见这个半大的丫头拿着书爱不释手,笑了笑说,既然这么喜欢,反正作者是自己朋友,便宜卖些也无妨。于是她珍重地买了下来,回宿舍一遍又一遍读着那些文字。 特别是书里的两篇小短文《复仇》。不明其意,但却若有所思。 复仇,这是她没法忘记的事。属于她的温暖在那一天全部失去,让她如何忘记。然而复仇的事,自从她来了上海,心里就渐渐明白不可能了。上学的那天,哥哥告诉她,元凶名叫孙传芳,眼下是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上海正是他的势力范围。此人坐拥十多个师的重兵,有文人学士做帮腔,还请了日本人冈村做顾问。前些日子刚击溃了山东军,把山东的总指挥枭首示众……念苏再一次听到这样的暴行,听不下去,打断了哥哥的话。哥哥叹了口气,摸了摸她的头:总之,复仇的事,只能放在心里。有朝一日自己成了将军,或许还有些微可能。否则,鸡蛋碰石头,那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乱世中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就是这样简单清晰。 念苏什么话也没说…… 书里的《复仇》,似乎与复仇没什么直接关系。只是那厚重的黑暗,正是一直以来内心的写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