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岁月
- Published on
- Author
- vito
- Published on
大业八年六月 陇西夏收夏种已经过去,已经灼热起来的天光照耀着田野里新一轮的绿苗。广袤的田地里却只有寥寥数个男丁,于此安家的宗族是陇西李氏的旁支,去年年末皇帝筹备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族中军官回乡点兵,带走了大批子弟。这些听着长辈们平魏灭陈故事长起来的青年们套上了祖辈传下来的盔甲,跨上了精心饲养的战马,他们是府军重骑兵,是大隋朝最精锐的部队,是八十万灭国大军的一员。建功立业的渴望是催命的毒药。四月开始,前线的消息就不利了起来,早先还只是吃了败仗的消息,村落里偶尔有几家戴孝哭丧。到了五月,消息便几乎隔绝了一般,信使进村,送来的也只有附在军报上的几句军官讣告。族中子弟的死活更是无从得知了。传言纷飞,村人已经害怕起了马蹄声,害怕随着马蹄而来的书信摧毁他们最后的希望。李钰就是这些村人中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中层军官,常年在北境防备突厥,很少回家,家中多是母亲和两名兄长操持,就连她去年的笄礼都是母亲一手准备的。去年年末,父亲回乡点兵的时候带走了大哥和刚刚成丁的二哥,她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哭泣着捶打着父亲的母亲,和父亲那温柔却坚定不容质疑的承诺。“我秋收前一定带着儿子们回来。”她当时敏锐的察觉到了父亲望着两个满眼雄心的兄长时心底那隐隐的担忧。然后,担忧成真了。四月初,父亲传信回来,她的两个哥哥死在了平壤城下。本就身子虚弱的母亲自此一病不起,短短数天便离去,她托信使捎给父亲的家书到现在也没收到回应。偌大的家里,只剩她和一个缺了一条腿的老仆人操持。所幸家中土地和佃农有族里帮忙经管,她不用下田耕种。于是她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和老仆人沿着出村的路向外,慢慢走上两个时辰。她期盼着有一天,这条路上迎面走来的是父亲,这种期盼是唯一能让她不溺亡在悲伤里的东西。李钰今日起的晚了些,午时才刚刚准备出村,方到村口,便看见了远处马匹的扬尘。村中孩童跑去通知族长,有闲的村人也聚了过来。年近古稀的族长被搀扶着走到村口,接过了信使手中蜡封好的书信。“令郎捎过来的。”或许是猜到信中内容不会太好,信使匆匆喝了口旁人递来的水便抱拳上马离去了。看着打开的书信,族长那本来苍老得无比平静的脸被悲伤扭曲,泪水划过沟壑的脸庞,他擦了好几次才看完。李钰终于见到了先生口中的不忍卒读所代表的情景,心也早就纠了起来。“辽东大败,三十万大军尽丧,逃脱者不及千余。”族长不在忍心说下去,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了意思。李钰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迈着僵直的腿从村口走回家的,她坐在榻上从白天愣愣的呆到天色将黑,脑子里的思绪在过去和家人美好时光里乱飞。猛然间,她想起了母亲的那尊木像。母亲一直供着一尊不知是什么木头做成的木像,它没有雕刻脸孔,看起来既像佛门里的菩萨,又很像道门里的仙尊但是不同于道观寺庙里虚无缥缈的神,母亲的这尊像即使从来没上过香却依旧灵验得很。从家里的黄犬难产,到大哥生热病,甚至有一回二哥骑马摔断了腿,大夫都说要落下残疾了。母亲只要去木像前跪一下便都解决了,虽然之后几天母亲会很怪,好像全身都在疼。至于父亲每次来信说要出关御敌,母亲就会每天晚上去拜一下,父亲也因百战无伤,从普通的精锐骑兵晋升到中层军官。她十一岁那年好奇的问过母亲。“这尊像很灵验的”母亲笑着说“它是我母亲在我比你稍大一点点的时候传给我的”“娘,那我能拜嘛?”当时的李钰顶着天真的笑脸问道。“等你成人的”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少女的绯红“娘教你用。”但是父亲却对这个东西不甚热衷,他总说:“凡事先得靠自己,人力尽了再说别的“四月份父亲捎回书信的时候,母亲惊慌的跑到木像面前,但是刚一跪下,木像便裂出了一道狰狞的口子。即使不知道用法,李钰也清楚这是无力回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