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的人文学科及文史研究集 #4 浅论恋童癖的成因
- Published on
- Author
- enzz
- Published on
本文是SP的人文学科及文史研究集的番外篇,前日笔者与群友悠然见南山彻夜就恋童癖的心理与成因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将讨论付诸文字。南山兄是法学生,我本人是犯罪学学生,因此我们将分别通过各自领域,尝试剖析几种可能的恋童癖及恋童心理的成因。
首先是处女情节,在南山兄的法学专业课上,相关老师就明确指出,犯罪人往往有很深的处女情结。但南山兄私以为该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处女情结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侵犯小男孩的情况,如何解释神父和小男孩的关系?其一是小男孩比小女孩看着更不可能受侵犯,这对于神父来说是一种保护。其二是越小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相比性征区别不明显。因此恋童癖对于儿童痴迷的原因应当是生理特征。
处女情结,指男子心中希望自己的伴侣没有跟别的男子发生过性关系的一种思想。南山兄认为,"处女情结"很大方面是对繁衍对象产生的,其本身就具有生殖崇拜的倾向。产生处女情结的前提是该对象是对性伴侣有繁衍后代的欲望,因为有处女情结的人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繁衍对象是不是处女,对于其他女性是否为处女的意见则源自道德洁癖。
之所以会在乎贞操,除了判断女性对该关系是否是忠贞的明面原因,也有担心后代是否是自己的隐性原因。但恋童癖对幼女产生性需求并不包括繁衍后代的想法,也不包括判断是否忠贞这段关系。因为儿童并不具备正常产生后代的条件,也并不具备滥交的可能。因此恋童癖对儿童有性冲动并不能完全地用"处女情结"一言以蔽之。同时,处女情结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专一性,它在与身为处女的繁衍对象做完后就会消解或者释怀。但恋童癖并不仅对某一个幼女有性冲动,这是对有着同一特征的群体的痴迷;反过来说,有处女情结的人并不会对每个处女都有性冲动。但恋童癖平等地对每一个小孩都有性幻想(笑)
南山兄也提出,他的理解就是恋童癖在与同辈正常异性的交往是恐惧或者自卑的,而在对幼女做出行为时,他们又会把对正常异性的厌恶投射在这些孩子身上,从而展现出性凌虐与支配欲。根据既往案例,这些恋童癖大多不愿和现实里身边的女性交往,并且会异化这些女性的形象,从而把目光投向更弱小也更容易控制的幼女。而此类人士又会热衷对女性进行污名化与恐惧化,为自己日常疏远身边女性远离社交的行为找理论支撑。这也加深了他们对日常身边女性的恐惧与误解。
此外,南山兄还提供了部分案例作为例证,他指出,现在这种类型的恋童的共通点之一是:犯罪者在童年往往不幸福,甚至有被侵犯的经历。而在部分案例中,侵犯者在犯罪经历上甚至是被动的,被侵犯者是主动的。被侵犯者在有意引导犯罪者往性的方面走,甚至出现了被侵犯者包庇侵犯者的案例与当庭翻供的案例。这也证明了当今恋童癖中的确有部分人在社交方面是很不擅长的。
尽管Buss et al. 1989 指出,在37种不同文化下的10000名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中,男性会更喜欢比自己更加年轻的伴侣。然而,年轻并不能解释一切问题,年轻并不代表着恋童。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任何正常的男女都会更偏爱具有女性第二性征/男性第二性征的个体,追求具有第二性征的人是进化的本能,当个体拥有第二性征时,如男性的喉结。女性的乳房,才代表着个体拥有了生育的能力。虽然理论上11/12岁初潮后的幼女也能生育,但是广泛的看恋童癖其实更多选择的是没有生育能力且更为弱小的个体。